张涤生:千万不能把病人当做试验品

发布时间:04-11   来源:速就网www.su93.com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任何手术都有一定的风险,术后还不排除会出现并发症、后遗症,有时甚至会导致因小失大的后果。所以不能为了外在美就不顾一切。

解放周末:只有在生命得到呵护的前提下,才能去考虑整得美不美,美到什么程度。

张涤生:是的,呵护生命、尊重生命永远是整形、美容的出发点和归宿。生命与外在美,这两者不能舍本求末,生命意识不能丢。

谈起张涤生六十余年的行医之路,他的每一次开拓、每一次创新无一不是我国整形事业史上的里程碑。他兢兢业业的每一步,正是一名整形外科医生对医学精神和生命意识的诠释。

整形外科的缘起,是在生命被战火涂炭的二战年代。

张涤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学医,那时“整形”二字在中国还无人问津。毕业后他奔赴大西南,成为红十字会的一名战地医生,之后又编入中国远征军。每天在炮声隆隆的帐篷里做手术,磨练了他的技术和胆魄,面对无数伤残的战士,那惨痛的情景也深深震撼着他。所以后来,当张涤生踏上去美国学医的道路时,他选择了整形外科。

抗美援朝时,张涤生加入首批医疗队,在战场上救治了大批被燃烧弹烧伤、因冻伤而断指断鼻的伤员,为了能让伤残战士得到集中治疗,张涤生几经奔波组织建立了“冻烧伤治疗中心”,我国个整形外科治疗中心就此在鸭绿江边诞生。

1958年,张涤生在上海瑞金医院参加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邱财康获得成功,创造了世界上治疗大面积烧伤的奇迹。各地烧伤患者慕名而来。张涤生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他不仅要使伤残者的伤残畸形部位得到修补,还要想办法使伤残畸形部位的功能得到恢复或重建。在他看来,只顾形态、忽视功能,绝不是整形外科治疗的终目的。

1964年,下肢慢性淋巴水肿在我国南方蔓延,国际上惯用的方法大多是手术切除。张涤生设计的“烘疗机”被国际淋巴学会认为是用于治疗“象皮腿”的保守疗法之一,“烘绑疗法”的发明也开创了中国淋巴学科之先河。

就在这一年,张涤生开始进行显微外科吻合微小血管的动物实验,在没有专用手术显微镜的情况下,他带领同事成功地将小于一毫米的微小血管在放大镜下进行吻合手术。实验成功后,张涤生又不断钻研,将显微外科与整形外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传统的“整形外科”突破了仅仅专注于美化和修补外貌的局限。张涤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念,就是要让病人“伤而不残,残而不废”,既要做外形修整,又要恢复内部功能,“整复外科”的概念就此诞生。

也正是当年这两项具有开创意义的探索,确立了中国整复外科中两大分支专业的起点,带动了一个新兴学科的发展。张涤生“中国整复外科之父”的美名由此而来。

1966年,张涤生与陈中伟合作,例断指再植取得成功,使世界断指再植的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从那年起,张涤生在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扎下了根。

1976年6月,一名来自东北佳木斯的小女孩李金凤千里迢迢到第九人民医院求诊。李金凤患的是一种严重先天性颅面畸形——眶距增宽症。她双眼内角间的距离竟有6.5厘米,比正常距离3厘米足足宽出了3.5厘米。

手术要在颅面上进行,需要开颅凿骨,打开眼眶,缩短眶距,重新植骨固定。风险不言而喻。在经过一次次精心的模拟实验之后,张涤生和他的同事们满怀信心地走上手术台。10多个小时里,险情被一次次化解,手术终于顺利结束。小金凤的眶距从6.5厘米缩小到3.8厘米,和正常女孩几乎没什么差别。

中国颅面外科手术实现了零的突破。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张涤生和同事们成功完成了250余例各类颅面畸形手术,并建立了一个多学科联合的颅面外科中心,使中国跃居为继法、美、澳大利亚后,世界上第四个开展严重颅面畸形治疗的国家。

从鸭绿江边走来,张涤生和他创立的整复外科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他上没有老师指导,旁无同道可以讨论,一切靠书本和经验,凭着一颗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心,实现了一项项世界首创。由他创建并发展起来的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如今已细分为烧伤、淋巴、显微、颅面、美容等多个专业,慕名而来的国外同行不由得惊叹:“这里简直就是一部整复外科的‘百科全书’!”

图说天下

时尚女人
育儿知识
生活百科
减肥方法
养生知识
疾病发现